吹塑制品厂家在辨别吹塑制品表面是否有明显气泡,需要结合观察方法、光线条件和细节判断,核心是通过 “可视化检查” 发现气泡的典型特征(如局部凸起、透明区域的圆点 / 线条状空缺)。以下是具体步骤和技巧:

一、明确 “吹塑制品气泡” 的典型特征
吹塑制品的气泡是生产中因原料杂质、工艺不当(如加热不均、排气不足)导致的气体残留,在表面形成的缺陷,通常有这些特点:
形态:多为圆形、椭圆形的 “空心凸起”,或透明 / 半透明制品中可见的 “白色 / 无色圆点”(内部为空气,光线无法穿透);
位置:可能在表面(易观察),也可能在壁厚较厚的部位(如瓶底、瓶口衔接处);
大小:“明显气泡” 通常直径≥0.5mm(肉眼可见),小气泡(<0.2mm)若不密集,一般不影响使用(但属瑕疵)。
二、核心辨别方法:分步骤观察
1. 准备合适的观察条件
光线:优先用自然光(散射光,如窗边) 或白光台灯(避免强光直射,防止反光),光线需均匀照射在制品表面(避免阴影遮挡);
角度:手持制品,缓慢转动(360° 旋转),让光线从不同角度照射表面(气泡在光线反射下会更明显,尤其是深色制品)。
2. 分区域重点检查
吹塑制品的气泡易出现在 “壁厚不均、模具贴合不紧密” 的部位,需针对性观察:
平面 / 曲面区域(如瓶身侧面、桶身外壁):
目视距离保持 30-50cm,逐行扫视表面,寻找 “局部凸起的小点” 或 “与周围颜色不一致的斑点”(透明制品中气泡会呈现 “类似小水珠的空心感”,不透明制品中可能是 “发白的凸起”)。
边角 / 衔接处(如瓶口与瓶身的过渡区、瓶底边缘、把手与桶身的连接处):
这些部位壁厚较厚,气泡可能隐藏在凹陷或拐角处,需凑近观察(10-20cm),或用手指轻摸表面 —— 气泡处会有 “轻微的凹凸感”(正常光滑表面无触感差异)。
透明 / 半透明制品(如饮料瓶、化妆品瓶):
可对着光源(如窗户、灯光)观察,气泡会表现为 “光线无法穿过的小黑点 / 白点”(正常区域光线均匀穿透);若气泡较大,甚至能看到内部的 “空气反光”。
3. 排除 “非气泡缺陷”(避免误判)
有些表面问题易被误认为气泡,需区分:
杂质点:原料中的灰尘、异物导致的 “实心黑点 / 杂色点”,无凸起感,光线照射下无空心感(气泡是空心,杂质是实心);
划痕 / 磨损:表面的线条状痕迹,有明显的 “凹陷或破损感”,气泡是 “凸起且光滑的”;
收缩痕:局部壁厚过厚导致的 “轻微凹陷”(非凸起),是冷却时收缩不均造成,与气泡的 “凸起” 特征相反。
三、判断标准:“明显气泡” 的界定(结合用途)
日常使用(如饮料瓶、水桶):表面无直径≥1mm 的气泡,且小气泡(0.2-0.5mm)数量≤3 个(分散分布,不在受力部位如瓶口),即为 “无明显气泡”;
高精度用途(如化妆品瓶、医药包装):不允许有可见气泡(包括 0.2mm 以下的小气泡),因气泡可能影响密封性或外观质感;
工业用品(如储液桶):若气泡在非受力面(如桶身侧面),直径<2mm 且无破裂风险,可接受;若在瓶口、桶底(承重部位),任何明显气泡都可能导致渗漏,需判定为不合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