吹塑水杯的质量控制需贯穿 “原料→成型→后处理→检测” 全流程,核心目标是确保安全性(无有害物质)、结构稳定性(不漏水、耐摔)、外观合格(无缺陷)。下面,
吹塑厂家小编解答一下可以通过关键环节的质量风险点、控制措施及标准要求展开说明:

一、原料环节:从源头阻断安全风险(最核心的控制节点)
原料是水杯质量的 “基础”,若使用非食品级材料或处理不当,后续工艺无法弥补(如异味、有害物质析出)。
1. 严格把控原料资质(杜绝非食品级材料)
风险点:使用回收料(可能含杂质、添加剂残留)、工业级塑料(如非食品级 PP 含塑化剂)、劣质色母粒(重金属超标)。
控制措施:
要求供应商提供食品接触认证报告(如 GB 4806.7-2016、FDA 21 CFR 177.1520),每批次原料附带检测报告(重点检测双酚 A、重金属、挥发性有机物);
建立原料台账(记录供应商、批次、使用量),做到 “可追溯”(出现问题能快速定位原料批次);
禁止使用回收料(尤其直接接触饮品的内层),透明杯优先用纯原料(不加填充料,避免析出)。
2. 原料预处理:避免成型缺陷
风险点:原料受潮(成型后杯体出现气泡、银纹)、杂质混入(成型后有黑点、异物)。
控制措施:
干燥处理:吸湿性材质(PET、Tritan)必须经干燥机处理(PET:80-120℃干燥 4-6 小时,水分含量≤0.02%;Tritan:100℃干燥 3 小时),用水分仪抽检(每 2 小时测一次);
过滤杂质:挤出机 / 注塑机加装 “熔体过滤器”(精度≤40μm),过滤原料中的微小杂质(如塑料颗粒、金属屑),滤网每 8 小时更换一次(避免堵塞导致压力波动);
混料规范:配色时用食品级色母粒(如 FDA 认证色母),比例≤3%(过量可能影响材质稳定性),混料时间≥15 分钟(确保均匀,避免局部色差)。
二、成型环节:控制结构稳定性与尺寸精度
吹塑成型是决定水杯 “壁厚均匀、形状规整、无渗漏” 的关键,需针对不同工艺(挤出吹塑 / 注拉吹塑)制定参数标准。
1. 挤出吹塑(PP 水杯):控制型坯与吹胀参数
核心风险:型坯壁厚不均(导致杯体局部过薄易破)、吹胀压力不足(形状不饱满)、冷却不足(脱模后变形)。
控制措施:
型坯挤出参数:
温度稳定:分段控制挤出机温度(PP 料筒:前段 180-190℃,中段 190-200℃,机头 200-220℃),温度波动≤±5℃(用红外测温仪实时监测);
型坯壁厚均匀:通过 “模头壁厚调节装置”(手动或自动)调整环形模头的间隙,确保型坯圆周方向壁厚误差≤0.1mm(用测厚仪在挤出时抽检,每 30 分钟一次)。
吹胀与冷却参数:
吹气压力:0.3-0.6MPa(根据杯体大小调整,小杯 0.3MPa,大杯 0.5MPa),压力波动≤±0.05MPa(用压力表监测,压力不稳会导致壁厚偏差);
冷却时间:根据杯体壁厚设定(壁厚 1mm 冷却 3-5 秒,壁厚 2mm 冷却 5-8 秒),确保杯体脱模时温度≤40℃(用测温枪检测,温度过高易变形);
模具贴合:合模力均匀(避免模具错位导致杯体飞边过厚),模具型腔定期清理(每班次用酒精擦拭,去除残留塑料,避免影响表面光滑度)。
2. 注拉吹塑(PET 水杯):控制拉伸与定型(决定透明度和强度)
核心风险:加热不均(杯体局部过薄 / 破裂)、拉伸比不足(抗摔性差)、瓶口尺寸超差(漏水)。
控制措施:
瓶坯注塑控制:
瓶口尺寸:模具型腔严格按图纸加工(瓶口螺纹公差 ±0.05mm),每批次首件用螺纹规检测(确保与盖子适配,不漏水);
瓶坯壁厚:均匀一致(误差≤0.08mm),底部无凹陷(避免加热时局部过热)。
加热与拉伸参数:
加热温度:瓶坯加热区温度 80-120℃(PET 玻璃化温度以上),通过旋转瓶坯(转速 30-50r/min)确保受热均匀(用红外热像仪检测,表面温差≤10℃);
拉伸比:纵向拉伸比 2.5-4:1,横向吹胀比 2-3:1(如瓶坯直径 30mm,吹胀后杯体直径 60-90mm),拉伸杆速度均匀(避免拉伸时破裂);
吹气压力:0.8-1.2MPa(高于挤出吹塑),保压时间 1-2 秒(确保塑料紧贴模具纹路,如防滑花纹清晰)。
三、后处理环节:消除缺陷,提升使用体验
成型后的水杯需处理边缘、表面和清洁,避免 “毛刺划伤、异味残留、印刷脱落” 等问题。
1. 修边与去毛刺(挤出吹塑必需)
风险点:边缘有毛刺(划伤手)、修边不平整(影响外观)。
控制措施:
修边模具与杯体匹配(按杯口形状定制),确保切除后边缘平整(用手指触摸检测,无凸起毛刺);
儿童杯需额外做 “圆角处理”(修边后用砂轮机轻微打磨,边缘弧度≥0.5mm),避免尖锐边缘;
修边后的废料(飞边)单独收集(不可混入原料,避免污染),仅可用于非接触饮品的部件(如杯套)。
2. 表面处理(印刷、涂层):确保安全与牢固
风险点:印刷油墨脱落(污染饮品)、涂层异味(有害物质析出)。
控制措施:
印刷材料:使用食品级油墨(如 UV 固化油墨,符合 GB 9685),禁止印刷在杯口内侧(接触嘴唇的区域),印刷位置距杯口≥5mm;
印刷质量:印刷后经 UV 固化(固化能量≥800mJ/cm²),用 3M 胶带测试(粘贴后用力撕下,无油墨脱落);
涂层限制:内壁禁止涂任何涂层(避免脱落),外壁防滑涂层需用食品级硅胶(通过迁移测试,确保无有害物质析出)。
3. 清洗消毒:去除残留杂质(直接影响使用安全)
风险点:脱模剂残留(有异味)、灰尘污染(卫生不达标)。
控制措施:
清洗流程:“高压水冲洗→食品级消毒液浸泡(如 0.1% 过氧化氢)→纯水冲洗→热风烘干”,清洗时间≥30 秒 / 工位;
消毒验证:每批次抽样检测 “菌落总数”(≤100CFU/g,按 GB 4789.2 标准),消毒后的水杯需在洁净区(尘埃粒子≤30 万级)存放,避免二次污染;
异味检测:随机抽取水杯,装满纯净水密封 24 小时,开盖后闻味(无塑料味、油墨味等异味,异味判定需 3 人以上共识)。
四、成品检测:全项检验,杜绝不合格品
成品需通过 “全检 + 抽检” 结合,确保出厂产品 100% 合格(重点检测安全和关键性能)。
1. 全检项目(每只水杯必检)
外观:无黑点、气泡、划痕(用目视检测,距离 30cm 无可见缺陷);无毛刺、飞边(用手指触摸边缘,无刮手感);
密封性:装满水倒置 10 分钟(配合标准盖子),无渗漏(重点检查杯口与盖子接触部位);
形状规整:放置在平面上无倾斜(倾斜度≤1°,用水平仪检测),杯口平整(用直尺靠测,缝隙≤0.1mm)。
2. 抽检项目(每批次按 5% 比例抽检,最少 30 只)
物理性能:
跌落测试:1 米高度自由跌落至水泥地面(模拟日常使用),无破裂、无裂纹(允许轻微划痕,不影响使用);
耐温测试(PP 杯):装入 95℃热水,静置 1 小时,杯体无变形、无异味(PET 杯仅装 60℃以下水,无需高温测试);
壁厚检测:用超声波测厚仪检测杯身、杯底、杯口(壁厚误差≤0.2mm,最薄处≥0.5mm,避免破裂)。
安全性能:
迁移测试:按 GB 31604.8-2016 检测(模拟饮品浸泡后,有害物质迁移量≤标准限值);
脱色测试:用湿白布擦拭印刷面(施加 5N 力擦拭 10 次),白布无明显染色(避免油墨脱落)。
五、过程记录与追溯:出现问题可快速溯源
建立 “工艺参数记录表”:记录每批次的原料批次、挤出 / 注塑温度、吹气压力、冷却时间等,保存至少 3 个月;
设立 “不合格品台账”:记录缺陷类型(如气泡、渗漏)、数量、处理方式(返工 / 报废),分析原因(如原料问题、参数异常)并制定纠正措施(如调整干燥时间、更换滤网);
留样保存:每批次留存 3-5 只成品,保存 3 个月(若客户投诉,可对比检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