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品
吹塑产品(如饮料瓶、调料瓶、食品包装罐等)因直接接触食品,其生产过程不仅需保证物理性能(如密封性、强度),还需严格控制卫生安全,同时避免影响外观和使用的故障。以下从原料处理、成型工艺、设备维护、卫生控制等环节,列举需避免的典型故障及预防措施:

一、原料与预处理环节需避免的故障
原料的纯度、干燥度及混配均匀性直接影响产品质量,常见故障包括:
1. 原料污染(影响食品安全)
故障表现:产品内部出现黑点、异物(如金属碎屑、灰尘),或带有异味。
原因:
原料储存不当(与非食品级原料混放,混入杂质);
加料口未安装过滤装置,或滤网破损;
回收料(若允许使用)未严格筛选,混入污染物。
预防措施:
原料单独存放于洁净仓库,使用食品级专用料(如 PET、HDPE),禁止使用回收料或非食品级助剂;
加料口安装多级滤网(精度≥50 目),每日检查滤网完整性;
预处理设备(干燥机、混料机)定期清洁,避免残留杂质。
2. 原料干燥不充分(导致成型缺陷)
故障表现:产品表面出现气泡、银纹(尤其 PET 瓶),或壁厚不均。
原因:原料吸湿性强(如 PET 含水率>0.005%),未充分干燥(干燥温度、时间不足),熔融时水分蒸发形成气泡。
预防措施:
PET 原料需在 160-180℃下干燥 4-6 小时,确保含水率≤0.003%;
干燥后的原料密封保存,避免二次吸湿(暴露在空气中≤30 分钟);
安装在线水分检测仪,实时监控原料含水率。
二、吹塑成型环节需避免的核心故障
吹塑成型是产品成型的关键环节,易因工艺参数、模具状态导致多种缺陷:
1. 壁厚不均(影响强度和密封性)
故障表现:瓶身某部位过薄(易破裂)、某部位过厚(冷却慢,成型效率低),尤其瓶口、瓶底和瓶肩处常见。
原因:
型坯(管状熔体)壁厚不均(挤出机压力不稳定、模头间隙调整不当);
吹塑模具冷却不均(局部水路堵塞,冷却速度差异大);
吹塑压力不足或吹气时机过早 / 过晚。
预防措施:
调整挤出机螺杆转速和模头间隙,确保型坯壁厚偏差≤0.1mm;
定期清理模具冷却水路(每周 1 次),保证各区域温差≤5℃;
优化吹塑参数:低压预吹(使型坯初步成型)→ 高压定型(压力 1.5-3MPa,根据产品大小调整),吹气时间与冷却时间匹配(如 500ml 瓶吹气 3-5 秒,冷却 8-10 秒)。
2. 瓶口 / 瓶底缺陷(影响密封性和外观)
常见缺陷:
瓶口变形、毛边(导致与瓶盖密封不严,泄漏);
瓶底凹陷、中心点偏移(站立不稳);
合模线明显(飞边过厚,影响外观和手感)。
原因:
模具型腔磨损或定位不准(瓶口模具对位偏差>0.05mm);
合模压力不足(导致飞边)或过大(导致瓶底凹陷);
型坯底部过薄,吹塑时无法支撑压力。
预防措施:
定期校准模具定位(精度≤0.02mm),更换磨损的型腔镶件;
合模压力根据产品尺寸调整(如 500ml 瓶压力 80-120bar),确保合模线平整;
型坯底部加厚设计(比瓶身厚 20%-30%),增强支撑力。
3. 表面缺陷(影响外观和消费者信任)
常见缺陷:
划痕、凹陷(模具表面有杂质或划伤);
雾化(表面不光滑,呈磨砂状,因冷却不足或原料降解);
色差(原料混配不均或温度过高导致原料分解)。
预防措施:
模具表面定期抛光(粗糙度 Ra≤0.8μm),生产前用洁净布擦拭型腔;
控制熔体温度(如 HDPE 吹塑温度 180-220℃,PET 270-290℃),避免过高导致原料降解;
原料混配时添加色母粒需搅拌均匀(搅拌时间≥10 分钟),确保色差△E≤1.5。
三、设备与模具维护不当导致的故障
设备稳定性和模具精度是生产合格产品的基础,需避免以下问题:
1. 设备运行不稳定
故障表现:型坯挤出忽快忽慢(导致壁厚波动)、吹塑压力骤降(导致产品未完全成型)。
原因:
挤出机螺杆磨损(间隙过大,送料不均);
液压系统漏油(导致合模 / 吹塑压力不稳定);
温控系统失灵(加热圈局部损坏,温度波动>±5℃)。
预防措施:
每周检查螺杆、机筒磨损情况(间隙>0.5mm 时更换);
每日巡检液压系统压力(保持稳定,波动≤±0.5MPa),及时更换密封件;
定期校准温控传感器,确保各加热段温度偏差≤±2℃。
2. 模具清洁与保养不足
故障表现:产品表面粘模(残留原料堆积)、合模线漏料(模具密封面磨损)。
原因:
模具未及时清理,残留的熔体固化后粘在型腔表面;
密封面磨损(如分型面有划痕),导致合模时漏料;
脱模剂使用不当(食品级产品禁止使用非食品级脱模剂,否则污染产品)。
预防措施:
每生产 8 小时停机清理模具,用食品级清洁剂擦拭型腔;
定期打磨分型面(去除划痕),确保密封良好;
若需使用脱模剂,选择 FDA 认证的食品级硅油(用量极少,避免残留)。
四、卫生与安全控制不当的风险
食品接触产品需符合严格的卫生标准,需避免以下风险:
1. 微生物污染
风险:产品内壁滋生细菌(如霉菌、大肠杆菌),导致食品变质。
原因:
生产环境洁净度不足(车间空气菌落数>100cfu/m³);
设备、模具消毒不彻底(未定期用紫外线或臭氧消毒);
冷却用水非饮用级(如循环水未过滤消毒,带入微生物)。
预防措施:
车间保持万级洁净度(安装高效过滤器),操作人员穿无菌服、戴手套;
每日生产前用 75% 酒精擦拭模具、输送带,每周用臭氧消毒车间(2 小时 / 次);
冷却用水采用纯化水,循环系统安装 UV 杀菌装置(每小时杀菌 1 次)。
2. 化学物质迁移(影响食品安全)
风险:原料中的添加剂(如增塑剂、稳定剂)迁移到食品中,超过安全限值。
原因:
使用非食品级原料(如回收料含不明添加剂);
加工温度过高,导致原料分解产生有害物质(如 PVC 分解出氯化氢)。
预防措施:
严格选用符合 GB 4806.7(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)的原料,索要材质证明;
控制加工温度在原料推荐范围内(如 PET 最高不超过 300℃),避免过热分解。